文化

鹽水的年節舞步

林皆安
| No. 2 | Posted on 27th Jan 2015

從農曆新年算起已經邁入第十四天,但鹽水的街上卻一刻也不得閒,武廟前人潮聚集,他們是全副武裝的戰士,手套、安全帽、長褲、厚外套,彷彿下一刻就要上沙場。

「你確定你這外套夠厚嗎?」

「啊知,試看覓就知啊!」

他們背對站在「炮城」前頻頻回頭,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地等待著。

晚間六點,慶典開始,數以千計的鞭炮自炮城中竄出,毫不留情地砸在旁觀者身上。炸裂聲與尖叫聲此起彼落,而那火光煙幕中,是群眾踩踏著節慶特有的舞步。

台南鹽水區過農曆年的方式有些不同,舞龍舞獅與寫春聯等在這裡是俗套的代表,因為當地民眾有著驚豔觀光客的獨特習俗。每逢農曆正月十四、十五,全台各地都有民眾慕名而來參與蜂炮盛會,所謂蜂炮,即為一排排妥善收納於盒中的鞭炮,若同時點燃所有引信,鞭炮齊放有如蜜蜂傾巢而出,故得其名。

鹽水蜂炮的由來據信為1885年肆虐鄉里的瘟疫,眾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請示神明,隨後遵循道士指示,請出武廟關聖帝君遶境整晚驅魔,並沿途燃放鞭炮。遶境結束後,瘟疫果真消退,於是儀式便留了下來,變成過年傳統之一。

蜂炮施放的目標有一大部份其實是神明,乍看之下這似乎有冒犯之意,但實際上在台灣傳統信仰中,鞭炮的火光與聲響有「旺」的含意,因此炸神明有信徒眾多、香火鼎盛的象徵。也因如此,炮台與神轎間是禁止站人的,這種行為被稱作「擋蜂」,信眾若想沾染氣氛,最好是能站在炮台另一側。

若想旁觀絕對得注意安全,雨衣等塑膠材質的衣物易燃,故嚴格禁止,多數人會戴上全罩式安全帽保護顏面與眼睛。除此之外也要注意衣物間不要留有空隙,如脖子、袖口、腳踝等,要堵好避免蜂炮鑽入。然而儘管有這些防護措施,蜂炮還是有可能在衣褲上炸出洞來,參與者的手腳腹背往往青一塊紫一塊,但臉上卻總是掛著笑容與滿足。

台灣人總說不到元宵不算過完年,而鹽水蜂炮更是過年系列活動中的高潮。百年習俗的源頭本是場天災,儘管今日人們已對瘟疫歷史不再熟悉,但至少在爆竹聲光中,閃爍著鹽水居民經營的共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