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對台灣影響:從殖民地到主權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只在歐洲戰場留下深遠的影響,在世界的另一端,東亞的政治秩序也因此重新碰撞出了今日的局面。談到二戰的東亞戰場,日本必然是第一個映入腦海的國家;然而,還有另一個政權在二戰後不久便踏上流亡之路,並在戰後東亞政治局勢扮演很特殊的角色:這裡指的就是中華民國,目前棲息於台灣的政權。
從帝國到民國
在歐洲陷入連續兩次的世界大戰之前,中國早已是戰爭連年,古老的帝國跟不上現代的腳步,一次次被現代化的武器、機器踐踏且節節敗退。西方各國覬覦疏通貿易與資源,利用帝國的衰頹來擴大自己在中國的勢力,洋商也因而漸漸從商人變成了殖民者。1839年,由於英國想更加深入中國市場而引爆了第一次中英鴉片戰爭,隨著清帝國的戰敗,割地賠款隨之而來,香港從此成為英國殖民地,上海等五個大港無條件向英國開放。眼見英國得利,德法西葡等西方列強隨之而來瓜分年邁衰朽的滿清帝國。1895年,風水終於輪轉到了日本來分一杯羹,第一次中日甲午戰爭讓日本從此殖民台灣,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眼見清帝國喪權辱國,革命烽火隨之四起。1911年,國民黨自稱推翻滿清政府,成立中華民國,但地方勢力之間的內戰仍然綿延不止。日本趁著中國政治體制、社會秩序崩潰,自立為亞洲強權,拓展他的殖民計畫,在1931年,侵略中國東北,且於1937年佔領大片中國土地,讓戰爭罪行橫行中國。相較於納粹在歐洲的大屠殺深深烙印在歐洲的共同記憶中,中國人民在對日戰爭中受的苦難不少於歐洲,卻總是被世界遺忘。
二戰時,被認可為中國政府的中華民國加入同盟國,共同抵禦日本侵略,而同盟國的勝利,也讓中華民國政府名正言順成為台灣戰後歸屬政權。而台灣,也在1949年成為中國國民黨所代表的民國政府被共產黨擊潰之後的流亡地。國民政府來到台灣之後,兩個「中國」政權從此並存,且不斷嘗試瓦解對方的統治正當性。
台灣的雙重殖民
從台灣進入日本殖民開始,日本人隨之在台灣展開一系列現代化建設,用以更加深入掌握台灣自然資源,且將台灣建設為南進東南亞的基地。現代化建設讓台灣享有電力、電報、鐵路、教育和金融等的基礎建設,儘管如此,這些物質條件的改善並沒有讓台灣人能夠避免殖民之苦,只能眼睜睜看著資源被侵奪、自我文化遭貶低。相同地,當民國政府來到台灣,又是另一個殖民統治的開始,民國政府依賴日本的殖民系統,繼續汲取台灣資源以養兵,先是用來支持中國戰場,後是用來抵禦且從中國共產黨手中搶回中國。
另一方面,由於美國對於民國政府的援助,中國共產黨沒能夠橫越台灣海峽、擊敗國民黨。蔣中正在內戰期間贏得與美國的結盟,並持續結盟關係直至冷戰。從1951到1965,美國對中華民國政府提供了一千四百八十萬美金的援助,因此對台灣產業、經濟和政治都影響深遠。島嶼的未來,又再度擺盪在外在強權的勢力範圍間,夾在中國與美國之間。
流亡政府
冷戰期間,美國藉著共產集團出現蘇維埃與中國間競爭,親近中國,由於覬覦中國龐大的自然資源和潛在市場,美國更希望藉此機會讓中共與美國關係步上正常軌道,而台灣成為美國的對外政治轉向的最大受害者。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而常任理事國的席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國就此躍入國際強權之列,而台灣則淪落到少數國家承認其政府的邊陲地位。儘管絕大多數的國家與台灣維繫一定的外交關係,但還是承認共產中國所堅持的「一中原則」,其中更以歐盟和俄國為代表案例。美國則堅持,台灣與中國的統一只能在和平不動武的條件下進行。
實存的台灣獨立政府
台灣政府目前仍然等同於中華民國政府,而非台灣民國政府。然而,儘管政府不被國際承認,台灣仍然走出了自己的民主化道路,於1987年在制度上終結了1949年國民黨在台灣確立的黨國體系。
台灣雖然保留著中華民國作為其政權的名字,但不管中國怎麼施壓,台灣都不會放棄強調相對中國大陸的獨立地位。不僅僅是政府獨立運作,一連串的民主抗爭運動,讓台灣主權早已萌芽確立,不可能再願意付屬於共產中國政權之下,抗拒香港被中國納入版圖且逐漸失去自由的歷史在台灣人民身上重演。
無法否認,在台灣島上,人民繼承了文化大革命之前各地區的中國文化,台灣國語與中國普通話不謀而合,某方面上來講,這彰顯了中華文化在台灣的主導地位。然而,台灣在殖民與移民史之間創造出了一個新的多元豐富的社會,除了中國移民幾百年來帶來的文化與習俗,更包含了原住民各族、日本人、新住民等的生活態度。今天的中華民國公民不再以「正統中國人」自居,主張自己代言正統的傳統中國文化,反之,我們以台灣人自稱,承載著獨特、獨立且融合島嶼多樣性格的台灣文化。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