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吳興國:美麗島上的李爾王

孫有蓉 Tsai Yi-Ying
| No. 1 | Posted on 27th Oct 2014

李爾王,這齣經典的莎士比亞悲劇歷經四個世紀之無數詮釋,至今仍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地啟發著當代戲劇。四個世紀之後的今天,這個時代是否還有可能在詮釋李爾王時不斷創新,同時忠於莎士比亞的初衷?吳興國所帶領的當代傳奇劇團,在詮釋李爾王的同時為當代開啟了新的視界,而他本身,在傳統京劇與李爾王的對話中,成為傳奇的化身。

「我是誰?」面對觀眾,李爾王如此問著自己,抑或,演員吳興國如此問著自己。李爾王在人事的表象中迷失於虛實之間:愛、信任、忠誠展現出來千萬種的表象,直到死亡揭露出萬象下真實唯一的面貌。在舞台上,表象與真實碰撞衝突,而吳興國的詮釋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多」與「一」、「虛」與「實」之間的拉鋸。獨身走上舞台,吳興國是李爾王,那個瘋癲老朽被所有人拋棄、驅逐出自己王國的國王;他也是國王的弄臣,那自始至終忠於老國王卻同時將李爾王視為愚人的小丑;他更是高納里爾和雷根,李爾王兩個虛偽的女兒,用花言巧語來假裝她們對父親的愛無人能敵;但同時吳興國也是蔻蒂莉亞,誠心愛著李爾王的小女兒;他是葛羅斯特伯爵,那個被自己的私生子愚弄而放逐自己親身兒子,愛德佳,的貴族;他也是愛德佳,那個被父親放逐流浪於山野間卻永遠忠臣的伯爵之子;更是愛德蒙,假裝對葛羅斯特伯爵忠臣可靠、實則陰狠、打算謀取爵位的私生子;同時,吳興國也是肯特伯爵,李爾王的忠臣卻因其諫言而遭放逐;最後,他是吳興國,在舞台上與觀眾在大千萬象世界中,在這十個角色所展現的虛實之間,搜尋自己生命的本質。

吳興國不僅用一齣獨角戲詮釋了李爾王,他更用京劇的方式將李爾王領上世界舞台。京劇是中國傳統戲曲中,源自於北京的戲曲。國民政府遷移至台灣時,眾多戲曲也跟著遷移的人民來到了台灣,由於對這些傳統戲劇的愛好,中國戲曲在台灣持續發展。而在台灣民主化之後,自由的土壤給了傳統戲曲創新、活躍的生命力。傳統與現代,就在這個小島上自由地碰撞、衝擊,迸發出新的宇宙,在這樣的脈絡下,吳興國給了莎士比亞這齣李爾王一個新的面孔,這齣京劇版的莎翁戲劇,成為見證台灣多元文化社會的創作。

然而,傳統與創新的相遇、東方與西方的相遇,時常伴隨著考驗與苦難。吳興國的創作一開始被認為不忠於傳統京劇表演方式,加上台灣多數劇院以及多數資源仍然掌握在公家機關手上,使得吳興國的創作長期被拒於門外,無處能夠呈現給世人。

1998 年,法國陽光劇團的藝術總監莫努虛金(Ariane Mnouchkine)邀請吳興國在亞維農藝術節參演,改編自馬克白的「欲望城國」驚豔全場,隨後邀請吳興國到陽光劇團客座。當時的吳興國,無門在台灣大型劇場演出、劇團經費日漸不足,在這樣的困境下,吳興國決定暫時停止當代傳奇劇團的所有活動,孤身前往法國。「孤當時,我覺得我就是李爾王,一無所有,失去了我的劇團、且被驅逐於自己的家鄉之外。」在這樣的心境下,吳興國在法國創作出了「李爾在此」的第一幕,且在 2001 年於巴黎 Odéon 劇場首演面世,從此轟動歐洲各國,台灣官方這才承認了吳興國的創作成就。

吳興國的創作從此之後未曾停歇,他不斷地讓不同文化在他的作品中對話,而他最新的創作為2013年改編自卡夫卡「變形記」的獨角戲「蛻變」。李爾王,抑或吳興國,若要以一言評之,「未經考驗的生命,不值得活。」再適合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