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鹽水的年節舞步

從農曆新年算起已經邁入第十四天,但鹽水的街上卻一刻也不得閒,武廟前人潮聚集,他們是全副武裝的戰士,手套、安全帽、長褲、厚外套,彷彿下一刻就要上沙場。 「你確定你這外套夠厚嗎?」 「啊知,試看覓就知啊!」 他們背對站在「炮城」前頻頻回頭,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地等待著。 晚間六點,慶典開始,數以千計的鞭炮自炮城中竄出,毫不留情地砸在旁觀者身上。炸裂聲與尖叫聲此起彼落,而那火光煙幕中,是群眾踩踏著節慶特有的舞步。 台南鹽水區過農曆年的方式有些不同,舞龍舞獅與寫春聯等在這裡是俗套的代表,因為當地民眾有著驚豔觀光客的獨特習俗。每逢農曆正月十四、十五,全台各地都有民眾慕名而來參與蜂炮盛會,所謂蜂炮,即為一排排妥善收納於盒中的鞭炮,若同時點燃所有引信,鞭炮齊放有如蜜蜂傾巢而出,故得其名。 鹽水蜂炮的由來據信為1885年肆虐鄉里的瘟疫,眾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請示神明,隨後遵循道士指示,請出武廟關聖帝君遶境整晚驅魔,並沿途燃放鞭炮。遶境結束後,瘟疫果真消退,於是儀式便留了下來,變成過年傳統之一。 蜂炮施放的目標有一大部份其實是神明,乍看之下這似乎有冒犯之意,但實際上在台灣傳統信仰中,鞭炮的火光與聲響有「旺」的含意,因此炸神明有信徒眾多、香火鼎盛的象徵。也因如此,炮台與神轎間是禁止站人的,這種行為被稱作「擋蜂」,信眾若想沾染氣氛,最好是能站在炮台另一側。 若想旁觀絕對得注意安全,雨衣等塑膠材質的衣物易燃,故嚴格禁止,多數人會戴上全罩式安全帽保護顏面與眼睛。除此之外也要注意衣物間不要留有空隙,如脖子、袖口、腳踝等,要堵好避免蜂炮鑽入。然而儘管有這些防護措施,蜂炮還是有可能在衣褲上炸出洞來,參與者的手腳腹背往往青一塊紫一塊,但臉上卻總是掛著笑容與滿足。 台灣人總說不到元宵不算過完年,而鹽水蜂炮更是過年系列活動中的高潮。百年習俗的源頭本是場天災,儘管今日人們已對瘟疫歷史不再熟悉,但至少在爆竹聲光中,閃爍著鹽水居民經營的共同記憶。

文化

看天看地的農民曆

台灣現在就和西方世界一樣,學校和公家機關日程以陽曆為規範,但祖先傳下來的農曆並沒有因此而被遺忘:實際上,台灣陽曆農曆並行使用,而且兩者互補,因為不只阿公阿嬤愛用,傳統節慶還是依照農曆走。 農曆一年有十二個月,其中六個月29天,另外六個月30天,所以一年共有354天。從曆法的角度來看,農曆其實是陰陽曆:既跟著月亮走,也跟著太陽走;換句話說,每月初一為新月,每月初十五為滿月,每十九年要閏七個月,好彌補每年少掉的11天(陽曆365天減去農曆354天),以跟上太陽的腳步。 農曆並不單單只是告訴你日期還有節日而已,他背後藏的祕密可多了!在農業社會中,能夠掌握天地運行及氣象更迭是生存的基本要素。在陽曆中,根據地球與太陽的相對位置,每年有冬至、夏至(分別為夜晚和白天最長的一天)和春分、秋分(日夜同長的兩天),但在農曆裡面,除了這四個節氣之外,還有另外二十個,全部加在一起就是我們所謂的二十四節氣。所以其實陰陽曆一年被切成24份,每份長度大約為14或15天,而且前面提到的閏月也是根據節氣而定的。 一個世紀前,台灣人每天起床一定得先翻閱農民曆,才知道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因為大家普遍相信,人類的一舉一動就像季節的更替一樣,得跟著天地運行才不會破壞大自然的和諧。但現在大概除了婚喪喜慶之外,已經很少人跟著農民曆行事了。 再回到前面提到的傳統節慶吧。每月初十五是滿月,也是團圓的象徵,所以常常會有重大的節慶:像是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同時也是農曆新年的最後一天、八月十五的中秋節,家人朋友一起賞月烤肉的日子,還有十二月十五的尾牙,是各個公司行號老闆好好犒賞員工的時刻。話說如果有閏月的話,到底節慶怎麼過?像是如果今年閏八月,那麼我們是要慶祝兩次中秋節嗎?錯了,這些節慶每年只過一次,也就是說通常閏月都沒有節可以過,真可惜! 我們這刊的專題是農曆過年,也就是正月初一到十五這段期間,換成陽曆的話,就是今年的二月十九到三月五號之間。當然,除夕那天晚上,全家圍爐的團圓飯是不可少的,午夜過了之後,馬年也就結束了,接著新的一年是洋洋得意的羊年。祝大家新春愉快!

文化

法眼看新年

台灣的農曆新年跟中國新年有些相似,但因為台灣人超凡的熱情招待與美好,讓所有事物好像都變得神奇到令人驚嘆不已! 農曆新年,毫無疑問絕對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節日,每一年過年的時間按照農曆來決定。按照台灣的習慣,一年有六天的帶薪假,而多半的人都把這些假期安排在春節的時候,因為春節是個家庭的節日,我們與家人一同祈求平安、一起慶祝新年。同時,這大概也是一年當中,大街小巷裡的小麵攤唯一不營業的時刻。由此可見春節有多麼重要。 對我這個在一個極為夢幻的台灣家庭中生活六個月的法國人,讓我足夠體驗到農曆年那些最精彩的傳統習俗,好比除夕這一晚,是屬於整個大家族齊聚一堂的晚餐,所有家庭集合在父親的長輩家中。隔天中午,也就是大年初一這一天,大家再次齊聚在父親長輩家中設下一大桌筵席,以此繼續天天都是筵席!收留我的這一家人是傳統且虔誠的佛教徒,因此按照慣例來說他們不吃肉,由於佛教徒反對殺生,因此農曆新年同樣也不開葷。而我早有耳聞的紅包,也就是在大年初一這一天發放。 初一下午,我跟著這家人到了彰化一間富麗堂皇的佛寺捻香參拜,在拜拜上花掉了不少時間…接下來,我們就去八卦山上看日落,一邊喝著花茶,有些人還一邊泡腳。這時,就像全台灣都可以看到的一樣,年輕人總是緊抓著手機不放,真有趣! 按照傳統,大年初二要回娘家,但不是所有人都如此安排。在我家旁邊的新教徒,邀請我和大夥一起在教堂吃頓豐盛的大餐,因為教堂就如同第二個家。在匆忙的一年中,無法和許多親朋好友碰面,因此,趁著年節期間,大家會四處去拜訪、聊天、敘舊。 元宵節或稱作燈籠節,正好是農曆新年第十五天(半個月)。在一個暖冬的晚上,與家人用過晚餐後,我們拿著用蠟燭照明的紙燈籠,在彰化市區漫步了兩個多小時,不時止步於寺廟前,真是個充滿歡樂氣息的節日! 春節到元宵節的這十五天中,台灣政府每年會在不同城市舉辦盛大的元宵燈節,燈節內容包括煙火、原住民舞蹈、燈光秀、表演、視覺藝術展覽還有縮小版的宮廟與神祇等。燈節人潮洶湧,但是氣氛超讚! 台灣真是塊瑰寶,趕快來親身體驗,勢必讓您讚嘆不絕、不虛此行!

文化

搶頭香

香,在台灣傳統文化中,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對很多人來說,線香的味道是平和安詳的象徵,當然也就是祭拜祖先、祭祀神明的最佳方式。 但這個刻板印象有時不太準確,對某些人來說,香可是武器呢!除夕夜時,總有一票人聚集於廟門口,人手一束點燃的香虎視眈眈。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搶頭香」,據說在新年第一天第一個插進香爐的人將可獲得整年的好運! 於是子時來臨,大門敞開,線香在手,香客競相衝至爐前!不過一眨眼,香爐裡已經盛滿千絲萬線,沒有人真的清楚搶到頭香的到底是誰。在爆竹聲中,搶頭香的興奮感令人忘卻冬夜的寒冷,廟宇雖不再寧靜,但不變的是信眾虔誠的心。

文化

年菜好運到

農曆過年,如同西方聖誕節時,最讓人期待的是同桌圍爐,與家人慶祝新的一年到來。此時此刻,最重要的當然是離不開餐桌上,令人垂涎三尺的「年菜」,因此每到過年前夕,大家便開始討論要準備什麼年菜,家族慶團圓的同時,也要討個好兆頭,這也是為什麼各式各樣的年菜都有其特殊的名字與代表意義。而台灣各地區,因地緣關係與宗教信仰的不同,家家戶戶準備的年菜也就不同,甚至有獨家年菜。就讓我們來看看,台灣的過年年菜都吃些什麼! 每到過年時刻,總是能大吃一頓。大部份的台灣家庭,因為信仰的關係,除夕中午要先拜神明,三牲、椪柑(疊高)、年糕、發糕和蘿蔔糕是少不了的貢品,另一頭拜祖先,需要準備熟三牲、十二碗菜等等。還沒結束!還要拜地基主和玉皇大帝,也要為祂們準備三牲,三至五樣的水果、甜粿和發糕更是少不了。一般會將這些拜拜所需的供品,當作是除夕晚上家族團圓時的年菜。在法國,每年都要盛大準備聖誕季節才出現的閹雞、鵝肝和木柴蛋糕;在台灣的團圓餐桌上,所有人圍繞著火鍋圍爐,當然還少不了已經祈求眾神祖先保佑過的牲品:雞、魚、豬。這三種肉類不可少,因為「雞」的台語發音,與「家」一樣,吃全雞討吉利「全家團圓」;「魚」發音和「餘」相同,吃魚希望「年年有餘」,而且還不能把魚吃完,必須剩下,如此才符合「年年有『魚』」的意思,希望每年每天都會有多餘的糧食,代表糧食豐盛;「豬」發音同「諸」,希望「諸事吉祥」。 通常年菜菜名諧音帶有喜氣,都是過年必嚐年菜。除了雞、魚、豬,還有長年菜,即是有點苦的芥菜,因為久煮不黃,而雖然入口帶苦,但吃後卻有甘美的味道,於是有著「長年菜」的別稱。傳說中吃一整顆長年菜,可以長壽,也借此希望能夠苦盡甘來。再說到拜拜供品中的發糕(發粿)和年糕,製作方式需要使米麵團發酵再蒸熟,蒸出來的年糕膨脹變大,如此諧音台語的「發過」(發粿),代表著年年發財好過,同時以發糕的裂縫愈開,象徵來年的財富愈多;而吃年糕當然是希望來年能「步步高(糕)升」,過年必吃應景食品,因為「甲甜甜,好過年(台語)」。還有最不可錯過的蘿蔔糕,以蘿蔔磨漿混合再來米蒸熟而成,而蘿蔔台語為「菜頭」,諧音「彩頭」,希望能有「好彩頭」,意為「好兆頭」。 相信聖誕節時,除了令人期待的閹雞、鵝肝和木柴蛋糕等經典的聖誕大餐,每個家庭也都會為了這個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而準備豐富大餐團圓慶祝,滿足家人的味蕾,甚至是各個家庭的獨家餐點。獨家年菜也是如此。有些家的圍爐年菜,會有水餃(形狀如金元寶,代表財富);有些傳統大族家裡的過年餐桌上,會出現古早味年菜「黏錢菜」,主要材料使用了地瓜粉的粘稠性質,與蔬菜一同拌炒,像極了黏了一整盤的金銀珠寶,帶來財富及好運;還有其他信仰的家庭,或許少了上述佛道教拜拜所需準備的供品,卻有為了愛的家人準備的牛排,當作年菜;住在靠海漁港的家庭,更是少不了各類海鮮大餐。家家有獨家年菜,也代表著每個家庭的傳承,一起來發現台灣過年的美味年菜吧!

文化

年來了

在每個國家,每個文化之中,總是有那麼一個節日,像鬧鐘一般喚起我們對自己根基與家庭的念想。在歐洲這個鬧鈴在 12 月 24 日前後響起,而在台灣則是在二月左右,為農曆年打響尋根的鐘。 在歐洲,人們時常將農曆年稱作中國年,但這樣的稱呼其實是一種對於東方文化元素的簡化連結,將龍的圖騰與大紅色與古老中國畫上簡單的等號。然而,這些元素就如同基督教或希臘羅馬文化遍布歐洲一般,活躍在亞洲好幾個國家的文化中,如同農民曆仍然被許多亞洲國家使用。歡慶農曆年的傳統源自於漢文化,而這個文化隨著漢人帝國的擴張而在許多亞洲國家中位處支配地位。儘管如此,每個國家各有其方式融合和文化,而台灣更是此中十分特殊的例子。漢文化的整個基礎都奠基於農耕的生活方式和四季規律循環的信仰系統。台灣作為一個海洋性格強烈的島國,它所揉合出的文化,不僅有農耕的元素,更加入了海洋生活勇於冒險犯難的精神。也因此,台灣慶祝農曆年的節慶活動中,更添加了活力與動能。 農曆年的來由源自一個神話,儘管各地有不同的詮釋方式,但這個神話卻都在於年末新年之交所出現的難關。在原始神話中,在每年年末,新年日出之前,總是有一隻怪獸從深海中爬上岸,到村子城鎮裡掠奪收成且見人就吃,因此人們稱它作年獸。在每年年末時,人們總在村子裡喊著「年來了!」相互提醒年關將近,年獸要來了,要趕快準備躲進深山裡。某個年末,村子裡來了個智者,他看著村民紛紛忙著往山上搬遷家當,而只有一戶人家太過窮苦而無法避走深山。智者告訴這家人,只要幫他找來紅紙與竹子,他便能幫助他們躲過年獸。這家人雖然半信半疑,卻也照辦。當天色漸暗,家人齊聚在一起享用他們能準備出最豐盛的晚餐,就如同這是最後的晚餐,因為誰也不知家人是否能倖存過今夜。晚飯後,智者將紅紙貼上門窗,且與這家人一同守夜,為年獸的出現做準備。午夜時分,大家聽見年獸呼嘯的聲音傳盪在村子裡,挨家挨戶地掠奪、尋找人的蹤跡,而不久年獸就來到了這家人的門前。就在年獸想要破門而入時,門窗上的紅紙刺得年獸眼睛無法睜開,儘管多次想要闖入,卻都被鮮豔的紅色嚇退。就在新年第一道曙光撒下時,智者推開門並點燃竹竿,而爆竹刺耳的聲音讓年獸無法忍受,最後落荒逃回深海裡。這家人看到年獸落荒而逃,高興地互道「恭喜」,恭喜大家平安度過這一年。 關於年獸的故事還存在另一個屬於台灣島的版本。話說曾經存在著一個預言,台灣島將在新年到來的時候沉入海中,因此台灣人向上天祈求保佑台灣,人們到處貼滿象徵吉祥的紅紙,且將放了錢的紅包放在枕頭下壓歲,祈求上天保佑度過難關。因此每年除夕,家人總是團聚,共享這一年最後的每一個時刻,且祈求天佑台灣島不會沉入海中。 由於過年的由來總是源於一個年末的重大難關,所以大年初一大家拜年才互道「恭喜」,相互道賀各自安穩度過難關。以上我們介紹了過年的由來,接下來將繼續介紹年節的其他活動: 大年初一,人們總是早起相互拜年。家中的晚輩必須向長輩行禮,祝福長輩未來這一年事事順利平安。而長輩則準備紅包,給晚輩新年一點小禮,沾點喜氣。這一天,各地都會有大型的慶祝活動,舞龍舞獅和鞭炮更是充滿了大街小巷。 大年初二在傳統習俗中是家中妻子回到自己原生家庭探望父母家人的節日。在古時候,女人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地位,都從屬於其丈夫。而這一天,就是妻子的節日,她們將放下家務,帶著自己的新家庭回到原生家庭中探望父母。 傳統的農曆過年習俗中,慶祝活動從除夕一直到初十五,也就是新年第一次月圓之時圓滿結束。而在這十六天中,各地都舉辦著不同的地區慶祝活動,而初十五這一天,大街小巷都會裝飾著五顏六色各種圖案的燈籠,更為以當年的生肖作為燈籠主題,而到了晚上,民眾就陸續提著自己的燈籠到處去賞燈。我們稱此節慶為元宵節,而農曆新年的慶祝活動,也在元宵節華麗的燈飾中落幕。

文化

重拾技藝

2012年的夏天,我有幸來到泰雅族的不老部落擔任兩個月的駐村藝術家。不老部落位於宜蘭,而當今台灣十六族原住民中,泰雅族特別以他們的傳統編織技藝而聞名。 這部落的由來其實有段故事: 部落是由 Saye 和他的漢人先生 Wi-lang 召集七個泰雅家庭所組成。當初 Saye 在步入退休生活之際對先生說:「我好想念山裡的生活,好想回到大自然、重拾寧靜生活、還有見見以前的族人。」她提議回到宜蘭老家養老,他答應了。只是,到了山裡要做什麼呢?該如何自給自足?想了很久,或許重拾傳統技藝是一項不錯的決定。然而,時代變遷的速度遠比想像的快。當初因日本統治禁止的原住民技藝,現在很多都已快要失傳了,只有 Saye 八十多歲的媽媽,將早年原住民家庭的家常編織工法保存在記憶中。在那個年代,從製作紗線、材料到染色通通都是純手工,淨屬部落的智慧,成品也不曾拿到市面上兜售。該用什麼植物作原料?如何提煉纖維製紗?如何製作染料並且上色?傳統的雙色織法又為何?踩著記憶的痕跡,他們一步一步重拾這些幾近失傳的傳統技藝。直到今日,紡織工坊再度架起各式各樣的織品,絢麗的織紋與美麗的山色,譜出了種讓旁人難以言喻的和諧。 觀察泰雅族人織布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織布者必須席地而坐,以皮帶繞過後腰固定住其中一根織軸,然後再以雙手持另一根織軸編織。編織時,雙腳必須打直以取得足夠空間,否則織品會變形。在泰雅族語裡,紡織的工具叫作「通通」,因為當操作正確,機器就會發出「通通通」的聲音,故得其名。讓我們不妨想像以下場景,深山裡森林佈滿鳥叫聲,年輕女孩正坐在屋前織布,隨著風敲出輕輕的「通通」聲,好似十分安祥……不過,紡工一旦坐下,至少得三個小時才能起身,否則心血將付諸流水。這是所有泰雅年輕女孩都得修習的技能。 根據泰雅族傳統,泰雅女人必須學會編織後才得以結婚。當時機成熟時,她必須選擇自己最滿意的織品,請示長者將其樣式紋於額頭與臉頰上。此紋面實有成年禮的意含在,同時也象徵女子有持家能力可以出嫁。紡織品是年輕女子熱情與智慧的最好見證,而這亦是泰雅族人最注重的兩項特質,紡織品的如果樣式不美,那臉上的紋面自然也會相形失色了。 我們大多已習慣安逸的現代社會,時至今日,已經很少有人能夠深居山林,尤其是台灣的熱浪與濕氣,已經使冷氣成為家家必備的電氣用品。於是到不老部落時我不禁自問:「這地方真的在台灣嗎?」然而,我十分慶幸有這個機會見識到被遺忘的台灣古老文化,在不老部落的兩個月,除了學習泰雅族的傳統織藝之外,也目睹了原住民如何在深山裡自力更生、自給自足,並且同時與蜘蛛和毒蛇共處。有時他們也接待外頭的遊客,但限定三個月前預約,且一次最多三十人。 台灣以其「Made in Taiwan」 之工業產品聞名世界,但在不斷刺激出口之餘我們是否曾定下心來思考,我們的傳統、根源在何處?我熱愛原住民文化,因為我確定它是土生土長的台灣精神,是這片土地與其第一批住民的結晶。請傾聽他們的歷史,傾聽祖先們以歌聲傳頌的故事。

文化

台中這城市

拔河隊伍密集地訓練著, 一聲「早安!笑一個!」在大門口響於耳際, 有人練習著吉他和其他樂器, 還有母親帶著她的孩子, 以及那些伸展四肢的老年人們, 好一個市場。 台灣的大學生活和我在法國所經歷的十分不同,在法國,學生們好像迫不及待在鐘聲響起時逃離校園,在台灣,午餐時間學生們整齊劃一地排起隊伍,更沒有人因倉促而踩上草皮,車道上擺著禁止行人由此進出的標誌,儘管人行道擁擠,人們也從不走上十倍寬大的車道。 晚上七點半,在每週四兩小時的書法課之後,校園裡仍總是生氣蓬勃。各種各樣的社團活躍在校園中:射箭、傳統音樂、吉他、動漫、拼圖、星象、志工、武術、舞蹈、宗教、瑜伽、中醫、按摩、聲樂,數之不盡,琳瑯滿目讓人難以抉擇。 出了校門,更是人潮洶湧。我身處的台中逢甲大學,走出大門就是台灣最大的夜市之一,逢甲夜市近在眼前。 晚上十一點,太陽在五點下山後整個城市被街燈與攤販點亮。 也許是因為城市裡沒什麼酒吧,街上看不見酩酊大醉或虛弱癱軟的路人。對我們這些西方人來說,酒吧引起鄉愁,因為我們如此習慣人手一瓶啤酒聚集在酒吧裡。但在這裡便利商店取代了酒吧,四大連鎖品牌散佈在台灣各地,每天、每時、每刻為人們敞開大門。 這是個便利的國度。 人們從來不需要為了買任何東西而行遠路,若腳程不及,又沒有摩托車,到處都還有公車。台中的公車需要一點耐心等待,但前八公里免費搭乘! 台灣生活物美價廉,我的住處裡沒有廚房,但我也從來不需要自己下廚,因為買食材回來做飯比起外食更加昂貴。非首都的生活,不到兩歐元就能吃到一大碗麵或一份豐富的豬排飯,飲料還能無限暢飲,而且服務總是非常快速有效率,有一次甚至在我們找到空桌坐下時,餐點就送來了。 菜單當然滿滿都是中文,而且沒有圖片讓人窺伺自己點的食物到底長什麼樣子,剛開始這樣的點餐方式讓我覺得非常神秘。然而,在開始認得幾個中文字,像是麵、飯、排骨、雞肉、牛肉等之後,點餐立刻成了一天中最美好的時光之一。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