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看天看地的農民曆

李志煌
| No. 2 | Posted on 27th Jan 2015

台灣現在就和西方世界一樣,學校和公家機關日程以陽曆為規範,但祖先傳下來的農曆並沒有因此而被遺忘:實際上,台灣陽曆農曆並行使用,而且兩者互補,因為不只阿公阿嬤愛用,傳統節慶還是依照農曆走。

農曆一年有十二個月,其中六個月29天,另外六個月30天,所以一年共有354天。從曆法的角度來看,農曆其實是陰陽曆:既跟著月亮走,也跟著太陽走;換句話說,每月初一為新月,每月初十五為滿月,每十九年要閏七個月,好彌補每年少掉的11天(陽曆365天減去農曆354天),以跟上太陽的腳步。

農曆並不單單只是告訴你日期還有節日而已,他背後藏的祕密可多了!在農業社會中,能夠掌握天地運行及氣象更迭是生存的基本要素。在陽曆中,根據地球與太陽的相對位置,每年有冬至、夏至(分別為夜晚和白天最長的一天)和春分、秋分(日夜同長的兩天),但在農曆裡面,除了這四個節氣之外,還有另外二十個,全部加在一起就是我們所謂的二十四節氣。所以其實陰陽曆一年被切成24份,每份長度大約為14或15天,而且前面提到的閏月也是根據節氣而定的。

一個世紀前,台灣人每天起床一定得先翻閱農民曆,才知道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因為大家普遍相信,人類的一舉一動就像季節的更替一樣,得跟著天地運行才不會破壞大自然的和諧。但現在大概除了婚喪喜慶之外,已經很少人跟著農民曆行事了。

再回到前面提到的傳統節慶吧。每月初十五是滿月,也是團圓的象徵,所以常常會有重大的節慶:像是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同時也是農曆新年的最後一天、八月十五的中秋節,家人朋友一起賞月烤肉的日子,還有十二月十五的尾牙,是各個公司行號老闆好好犒賞員工的時刻。話說如果有閏月的話,到底節慶怎麼過?像是如果今年閏八月,那麼我們是要慶祝兩次中秋節嗎?錯了,這些節慶每年只過一次,也就是說通常閏月都沒有節可以過,真可惜!

我們這刊的專題是農曆過年,也就是正月初一到十五這段期間,換成陽曆的話,就是今年的二月十九到三月五號之間。當然,除夕那天晚上,全家圍爐的團圓飯是不可少的,午夜過了之後,馬年也就結束了,接著新的一年是洋洋得意的羊年。祝大家新春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