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夏天,我有幸來到泰雅族的不老部落擔任兩個月的駐村藝術家。不老部落位於宜蘭,而當今台灣十六族原住民中,泰雅族特別以他們的傳統編織技藝而聞名。
這部落的由來其實有段故事:
部落是由 Saye 和他的漢人先生 Wi-lang 召集七個泰雅家庭所組成。當初 Saye 在步入退休生活之際對先生說:「我好想念山裡的生活,好想回到大自然、重拾寧靜生活、還有見見以前的族人。」她提議回到宜蘭老家養老,他答應了。只是,到了山裡要做什麼呢?該如何自給自足?想了很久,或許重拾傳統技藝是一項不錯的決定。然而,時代變遷的速度遠比想像的快。當初因日本統治禁止的原住民技藝,現在很多都已快要失傳了,只有 Saye 八十多歲的媽媽,將早年原住民家庭的家常編織工法保存在記憶中。在那個年代,從製作紗線、材料到染色通通都是純手工,淨屬部落的智慧,成品也不曾拿到市面上兜售。該用什麼植物作原料?如何提煉纖維製紗?如何製作染料並且上色?傳統的雙色織法又為何?踩著記憶的痕跡,他們一步一步重拾這些幾近失傳的傳統技藝。直到今日,紡織工坊再度架起各式各樣的織品,絢麗的織紋與美麗的山色,譜出了種讓旁人難以言喻的和諧。
觀察泰雅族人織布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織布者必須席地而坐,以皮帶繞過後腰固定住其中一根織軸,然後再以雙手持另一根織軸編織。編織時,雙腳必須打直以取得足夠空間,否則織品會變形。在泰雅族語裡,紡織的工具叫作「通通」,因為當操作正確,機器就會發出「通通通」的聲音,故得其名。讓我們不妨想像以下場景,深山裡森林佈滿鳥叫聲,年輕女孩正坐在屋前織布,隨著風敲出輕輕的「通通」聲,好似十分安祥……不過,紡工一旦坐下,至少得三個小時才能起身,否則心血將付諸流水。這是所有泰雅年輕女孩都得修習的技能。
根據泰雅族傳統,泰雅女人必須學會編織後才得以結婚。當時機成熟時,她必須選擇自己最滿意的織品,請示長者將其樣式紋於額頭與臉頰上。此紋面實有成年禮的意含在,同時也象徵女子有持家能力可以出嫁。紡織品是年輕女子熱情與智慧的最好見證,而這亦是泰雅族人最注重的兩項特質,紡織品的如果樣式不美,那臉上的紋面自然也會相形失色了。
我們大多已習慣安逸的現代社會,時至今日,已經很少有人能夠深居山林,尤其是台灣的熱浪與濕氣,已經使冷氣成為家家必備的電氣用品。於是到不老部落時我不禁自問:「這地方真的在台灣嗎?」然而,我十分慶幸有這個機會見識到被遺忘的台灣古老文化,在不老部落的兩個月,除了學習泰雅族的傳統織藝之外,也目睹了原住民如何在深山裡自力更生、自給自足,並且同時與蜘蛛和毒蛇共處。有時他們也接待外頭的遊客,但限定三個月前預約,且一次最多三十人。
台灣以其「Made in Taiwan」 之工業產品聞名世界,但在不斷刺激出口之餘我們是否曾定下心來思考,我們的傳統、根源在何處?我熱愛原住民文化,因為我確定它是土生土長的台灣精神,是這片土地與其第一批住民的結晶。請傾聽他們的歷史,傾聽祖先們以歌聲傳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