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可以說是當今全球最風行的運動,然而台灣人似乎不趕搭這番潮流。如果把一顆足球丟到台灣小孩面前,他會用手去撿,而不是用腳去踢;若換作是網球,那他會做出模仿棒球投手的姿勢,好似球投出後又直又快,將想像中的打者三振出局。今天的台灣人熱衷於棒球運動並不是沒有原因的,棒球最早發源於美國,在二十世紀初時傳入日本並漸漸普及,由於台灣此時為日本殖民地,因此棒球便很自然地傳到了台灣島,致使久而久之,變成了台灣的國球。
棒球運動並不是殖民時代所留下的唯一產物。在台語裡頭,從日語引進的外來詞彙族繁不及備載,比方說直接從日文漢字取讀音的 pēnn-īnn(病院、醫院)、khang-pang(看板、招牌),比方說台語自己有字但日字仍被廣泛使用的 khi-moo-tsih(心情),甚至還有本身在日文裡就已經是西方外來語,被二次轉嫁到台語裡頭的詞:ke-cha-ppu(ketchup、番茄醬)、kho-ta(quota、限額)、ho-the-lu(hotel、飯店)等等。
台灣被日本殖民統治了五十年,當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殖民政府將同化運動推向了高峰,在恩威並施之下,日本人嘗試強加台灣人對太陽旗的認同。許多台灣人被迫改日本名、改信神道教,台語則被明令禁止。但在軸心國戰敗後,日本撤出台灣,殖民同化運動也畫下了失敗的句點。儘管如此,台灣社會卻吸收了一部分日本風俗,並與其本身的元素相融合,化作為台式文化,這也就是為何許多台灣人家中都有和室與塌塌米的格局,而當我們在傳統婚禮喜宴上看到生魚片冷盤,或是看到台灣人在冬天舉家出遊泡湯時,也早已習以為常。
儘管曾被日本殖民統治,但台灣人卻不像中國人那番如此敵視日本。一方面,日本對台灣建設所帶來的現代化是有目共睹,儘管本意為壓榨天然資源,但台灣仍在日本撤出後享受了進步的果實;另一個可能的原因則為日本與之後接管政權間所產生的比較心理。殖民政府在統治期間帶給台灣社會的紀律、禮貌以及衛生觀念已無形之中成為了社會的核心價值,而當人民用這把新尺去度量其他外來執政者時,所得的反差讓台灣人肯定日本人的良好形象,從而淡卻了對高壓統治的忿恨。無論如何,今日台灣年輕人並不因歷史而羞於擁抱日本當代文化。
台灣社會因海島性格而多元開放,與日本文化融合只是眾多文化交流的例子之一。當然,文化會隨著時間繼續演變,有時吸收新的元素,有時淡忘舊的章節,而島上的人民則嘗試在這鍋共同記憶中,建築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