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過年,如同西方聖誕節時,最讓人期待的是同桌圍爐,與家人慶祝新的一年到來。此時此刻,最重要的當然是離不開餐桌上,令人垂涎三尺的「年菜」,因此每到過年前夕,大家便開始討論要準備什麼年菜,家族慶團圓的同時,也要討個好兆頭,這也是為什麼各式各樣的年菜都有其特殊的名字與代表意義。而台灣各地區,因地緣關係與宗教信仰的不同,家家戶戶準備的年菜也就不同,甚至有獨家年菜。就讓我們來看看,台灣的過年年菜都吃些什麼!
每到過年時刻,總是能大吃一頓。大部份的台灣家庭,因為信仰的關係,除夕中午要先拜神明,三牲、椪柑(疊高)、年糕、發糕和蘿蔔糕是少不了的貢品,另一頭拜祖先,需要準備熟三牲、十二碗菜等等。還沒結束!還要拜地基主和玉皇大帝,也要為祂們準備三牲,三至五樣的水果、甜粿和發糕更是少不了。一般會將這些拜拜所需的供品,當作是除夕晚上家族團圓時的年菜。在法國,每年都要盛大準備聖誕季節才出現的閹雞、鵝肝和木柴蛋糕;在台灣的團圓餐桌上,所有人圍繞著火鍋圍爐,當然還少不了已經祈求眾神祖先保佑過的牲品:雞、魚、豬。這三種肉類不可少,因為「雞」的台語發音,與「家」一樣,吃全雞討吉利「全家團圓」;「魚」發音和「餘」相同,吃魚希望「年年有餘」,而且還不能把魚吃完,必須剩下,如此才符合「年年有『魚』」的意思,希望每年每天都會有多餘的糧食,代表糧食豐盛;「豬」發音同「諸」,希望「諸事吉祥」。
通常年菜菜名諧音帶有喜氣,都是過年必嚐年菜。除了雞、魚、豬,還有長年菜,即是有點苦的芥菜,因為久煮不黃,而雖然入口帶苦,但吃後卻有甘美的味道,於是有著「長年菜」的別稱。傳說中吃一整顆長年菜,可以長壽,也借此希望能夠苦盡甘來。再說到拜拜供品中的發糕(發粿)和年糕,製作方式需要使米麵團發酵再蒸熟,蒸出來的年糕膨脹變大,如此諧音台語的「發過」(發粿),代表著年年發財好過,同時以發糕的裂縫愈開,象徵來年的財富愈多;而吃年糕當然是希望來年能「步步高(糕)升」,過年必吃應景食品,因為「甲甜甜,好過年(台語)」。還有最不可錯過的蘿蔔糕,以蘿蔔磨漿混合再來米蒸熟而成,而蘿蔔台語為「菜頭」,諧音「彩頭」,希望能有「好彩頭」,意為「好兆頭」。
相信聖誕節時,除了令人期待的閹雞、鵝肝和木柴蛋糕等經典的聖誕大餐,每個家庭也都會為了這個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而準備豐富大餐團圓慶祝,滿足家人的味蕾,甚至是各個家庭的獨家餐點。獨家年菜也是如此。有些家的圍爐年菜,會有水餃(形狀如金元寶,代表財富);有些傳統大族家裡的過年餐桌上,會出現古早味年菜「黏錢菜」,主要材料使用了地瓜粉的粘稠性質,與蔬菜一同拌炒,像極了黏了一整盤的金銀珠寶,帶來財富及好運;還有其他信仰的家庭,或許少了上述佛道教拜拜所需準備的供品,卻有為了愛的家人準備的牛排,當作年菜;住在靠海漁港的家庭,更是少不了各類海鮮大餐。家家有獨家年菜,也代表著每個家庭的傳承,一起來發現台灣過年的美味年菜吧!